葳尔投资,一生伙伴-中国投融资专家|葳尔投资|催生新行业龙头|新行业龙头|催生新行业(葳尔资本,葳尔,中国投融资专家,北方投融资,山东投融资,投融资,股权投资,私募股权)
本土PE新锐陈灏康 后发制人抢单红杉中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07-10-26

     

有这样一个故事。

      2006年底、2007年初,巴士在线(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献蜀在谈第二轮融资时,好几个国际投资机构人见面后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听说陈灏康投资你们公司,是吗?”

  “他们一上来不是问我的经历、团队,也不是问公司的商业模式、业务发展,而是问老陈是不是投资了。”王献蜀此后与朋友聊天时笑称,“我真惭愧,但也可见即使在国际投资界,老陈的名头够响亮的”。

  王的公司最后选定一家海外基金,3个月内完成第二轮融资3200万美元。

  陈灏康是谁?

  在GOOGLE、百度上搜索这个名字,除了极少的一两篇报道中偶尔提到以及几篇经济学术论文作者外,概无任何信息。

  低调使然,陈的朋友认为。

  事实上,在外界对他一无所知的时候,陈灏康在国内VC、PE界已经成为一个不比红杉资本、凯雷、IDG等业界大佬们逊色多少的活跃分子。

  就是这个鲜为人知的人,在年当不惑之时,在无锡尚德一案中扮演财务顾问和投资者这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一举获得业内另眼相看;也由此,陈灏康突然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从证券业正式投身于私募股权这一当下最为炙手可热同时竞争残酷的行业。

  和这个行业其他著名人士相比,陈灏康身上并不存在光环。他既不是硅谷风险投资基金的明星合伙人,甚至连“海归”也不是,也不是国内本土具备先天贵族血统玩家的成员。他自嘲是“民营的土鳖PE”,在诸多著名基金开出高价“追求靓女公司”的时候,“我连献束花都递不上去。”

  他与国内至今声音微弱的本土PE界一样,还在品牌建立,队伍招募的过程中缓慢前进的同时,国外基金对项目的竞价越来越高,对行业的渗透越来越迅速,进一步挤压本土PE的生存空间。

  火线决策

  陈灏康生存原则之二:快。

  在宝联投资,决策最快的是今年7月份签订入股协议的华众禾晨。陈灏康只和创始人李正茂见了一次,就决定投资这个公司。

  这个时候,这家成立不到三个月,当时拥有良好的机场资源以及商业模式——华众禾晨在全国各处签下近20家机场的媒体发布权。

  这一种新型的媒体发布方式,结合了多层次形式,面对机场集中了全国最高端人群流量最大的地方。华众禾晨的产品是以系列打包出售给投放公司,形成了挂旗系列、门口两侧灯箱系列、实物展台系列、登机廊桥系列等系列化投放套餐产品,针对高级金融客户,汽车,奢侈品,高科技公司来进行销售。

  这在业界有类似的案例被看好。同样与机场相关的公司如航美传媒(专注于机场及飞机客舱电视广告业务),在2005年就获得鼎晖1000万美元的投资。已经在本周向NASDAQ申请上市,拟融资1亿美元。

  陈灏康看好华众禾晨拥有的独一无二资源。华众禾晨能在短期内于北京,深圳,广州,深在内25个机场签订媒体资源合同,合同金额涉及2.5亿元。其中旅客吞吐量全国排名前20位的机场中,华众禾晨已进入了15个,其CEO李正茂、销售主管李建航拥有多年的机场媒体运营管理经验。

  在容易入手的二三线城市,华众禾晨以灵活的方式签订15年的长期合同。从一线以下至二线,三线,利润额逐步增高。在双方初步的对赌协议中,华众禾晨初步同意在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实现净利润2.5亿元。

  “这个故事我听了半个钟头,我就决定投资7500万。”这笔钱的意义对于华众禾晨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签下多家机场的资源,需要一笔金额巨大的资金。而陈行动迅速,在两天之后就给华众禾晨汇入了5000万元,“当时投资协议都还没有签”。宝联此次7500万的数额,占到华众禾晨7.5%股份,相当于其估值为10亿。而据悉,紧随宝联投资之后的凯雷在尽职调查后,可能给出5亿美元的公司估值。

  像这样听一个故事听到一半就出手的案例在陈灏康那里并不止一个。他似乎有一种紧迫感。他曾经做这样一个比喻,把现在业界投资对象都比作十七八岁的姑娘,已经被风险投资界跟得寸步不离,而自己的机会在于去找十三四岁的姑娘,进行进一步培养。无论品牌还是资金规模,陈灏康选择和国外基金的正面冲突都将是一种劣势。

  在早出手选择,选择最早的企业外,由于陈灏康在证券业,投行,资产管理有相当的经验,他在定价的方面的速度相当快,并且自信。“PE的核心就是在于定价。”一旦定价之后,陈灏康不太喜欢和对方讨价还价。

  “讨价还价容易伤感情。”陈说。他认为一般对方一定会深思熟虑以后提出心理价位,能反映其真实想法。如果陈认为对方很有发展前途,这个价格永远不会嫌贵,因为这个价格到未来会显得很便宜;反之,如果开的价格太高,陈就会一口回绝,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迂回。这样的原则,使陈对企业估值定价方面非常迅速,而给被投资的企业家留下的是“此人极为爽快”的印象。

  与企业家交朋友

  如果翻看陈灏康以及其合作伙伴的投资组合,可以发现他是巴士在线,斯瑞聚合体科技,邦杰环保科技,华众禾晨,天天加分等多家公司最先的挖掘者,跟进者不乏有红杉资本、凯雷、IDG等业界大佬;而截至目前,陈灏康鲜有跟投的项目。

  这是陈灏康又一条基本生存原则:坚持做主投。他认为如果不是主投,就等于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这正是本土PE最为乏力之处。

  在做尚德项目时,面对拥有充裕资金、丰富经验和资源的著名投行,陈灏康曾经“也很怯场”。面对半熟不懂的英文条款,他和他的团队加了两个星期的夜班,临时招募许多博士生来突击翻译。即使翻译之后,这样的条款还是一知半解。时间有限,他还需要在理解之后,用同样的语言去提出自己的看法,这让陈灏康吃了非常大的亏。

  陈灏康曾对朋友说起一件事。2006年,他曾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接触了一家公司。

  “我们不知跑了多少趟,与还不知融资为何物的企业创始人从治理结构到其他,苦口婆心进行融资教育。在他与企业家基本达成以5倍PE投资入股的意向,但尚未签订投资协议。在这种情况,某外资投资机构最后决定给出10多倍的PE。案子硬是被他们抢过去了。”但陈并不后悔,“这样的企业家连基本的信誉都成问题,不值得投资”。

  通过交易的积累,陈和团队开始累积实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很多信心。“制胜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还是在于企业,企业的优秀素质,赋予我们光环。”企业成为最大的砝码之后,陈的PE风格就强调主投地位,来控制整体的进度。

  和很多国外基金经理相比,接触陈的人都会发现,他更富有中国式生意人的风格。虽拥有博士的学历,但是他的交易哲学听起来却非常土气:投资企业就是跟老板交朋友。“如果和管理人、老板形不成很好的感情和业务上的交流,原则上不喜欢投这样的企业,哪怕他再好。”陈说。

  他这种风格,决定他在圈定一个项目时,能有足够的耐心去磨对方,只要“对方是值得交的朋友”。有一次陈和一个知名国际PE戏言,自己和他截然不同,不会跑到一个企业,找一个人仔细问20个问题,然后离开。“我们要搞定一个人,就在这个地方一泡,住上一个月,要再不行,就住两个月,把关系慢慢梳理,慢慢攻,一定把他攻下来。”陈灏康曾经有一次跑到成都新筑机械有限公司和企业家谈投资的事,就在成都磨了对方三天,喝了三天的酒,直到对方同意给他的投资额度从500万股提到了1000万股。于是,他旗下的公司在融资过程中成为主投方,其他投资方包括国内另外几家公司,而此前接触的一些外资投资机构则无缘。

  由此可见,本土PE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目前高企的二级市场让陈灏康始终相信企业会给本土PE更多的机会,他正在野心勃勃地准备一个合伙人企业,在更为充裕的资金下,和外资投资机构们进行这一场赛跑。

  “我么正在募集一个1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PE基金,想参与的资金与人很多,估计短期内将完成。”

  “券商系”转型PE

  虽然陈灏康在本土PE还是一个新兵,但他已经在证券业浸淫了近12年。1992年入行,开始时在君安证券做基金经理,后在南方证券做研究、并购、投资,在天同证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涉及投行,证券投资,资产管理,并购业务,是一个专业积累深厚的职业人士。

  在浸泡了足够长的时间,陈灏康在2005年底开始转入PE投资领域。这场转变有两个契机:其一,在2005年之前证券市场十分低迷,转战已经成为必需;第二,转战后他和朋友合作成立的对冲基金,在香港运营良好。这方面他不打算在国内再有涉足,转而进入PE投资领域。

  此后,陈灏康与无锡国联集团一起共同成立宝联投资公司,注册股本5000万,国联后续提供3亿资金,进行国内投资,陈灏康正式进入PE界。投资出身的陈,早期投资大量的法人股如天津滨能股份,世纪中天,广宇发展,甬成功等挖到第一桶金,为第一步奠定基础。

  2005年陈灏康的运气非常好。这一年国家在公司境外上市方面在1月和11月出了两个文件,陈所投资的比克电池和无锡尚德都没有波及而成功上市,前者因为赶在1月发文前两天上市,后者因为施振荣为外籍,其公司不受限制。同时期大量企业中途上市夭折,让陈这两笔投资显得格外耀眼。

  尚德这一年成功上市,让陈在业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回顾这一年,陈人生中最大的变革是他终于跳出行情的束缚,证券出身的他把这个作为个人最大的进步。“以前总为行情所累,行情涨到哪里,我们到哪里,”陈说,“就像是人家下一个黑子,我们要跟下一个白子。”

  从原来做投资看行情,亦步亦趋,到现在,陈下投资这盘棋的时候,能看三步远了。陈不仅在未来几年埋下很多优良的种子企业。去年以来,陈的宝联投资通过购买大量金融法人股、二级市场投资、参与定向增发等,“3.5亿变成了15亿”。此后,随着A股二级市场风险逐渐增大,以及参与上市公司增发获利机会减小,陈主动在这方面缩小投资规模,甚至不参与上市公司增发业务,几乎是全身投入股权投资领域。

  陈既有行业上的布局,也有在投资节奏上的规划。陈有投资迅速、马上套现者,如在今年低端连锁服饰ITAT上下注8000万,从蓝山投资和摩根士丹利手中8元买走,以23元的价格转卖给其他基金部分股权;也有长期的公司,例如斯瑞聚合体等培养期需要数年的公司。

  充裕的资金给宝联投资带来相当大的自由度。陈灏康在建立宝联投资的时候,曾经跟国联合作方交流,希望每年做三个一:

  投进去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正在PE的运行中,一个是备选。这样陈有足够的时间,来考察行业,观察公司,提高公司的准确度。“我希望一单是一单。”

  “宝联不会和一些国外基金那样,钱在账上有危机感,一定要投。”陈说。宝联投资的资金有自有资金,与国联的合作,以及部分募集资金。宝联没有太多的压力必须要投出去,这样对项目的准确性大有裨益。

  陈灏康曾与某知名外资VC合伙人讨论,“我们不像你这么有压力,基金的钱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投资投资10个项目中有一两个成功上市,就赚了。我可以看10个项目,但一个也不投。而一旦决定投,必须是成功的准确性非常大,10个项目中起码要有5个能上市。”

  但陈灏康选择另辟蹊径,他锁定更为早期企业,并且以他标志性的快速定价能力火线达成协议,在过去近两年中他投资逾十家企业,涉及服装,纤维科技,媒体,特种金属,环保科技,铁路机械等范围,最年轻的企业甚至成立不到三个月。

  在此之中,陈灏康将自己证券投资、投行、资产管理、证券研究、并购等丰富的职业经验提升为一种快速而准确的定价能力。加之其能直接探入对方底线的谈判能力,从不还价的原则以及相比国外基金更快的投资决策权,这些都促使他成为业内踩点最早,行业布局广泛的投资人之一。

  但考验并未结束,国外基金人民币基金的启动将是业内大势。对外资机构人民币基金通行证的放行,陈灏康估计不会超过半年。“时不可待。这是本地PE发展的好时机,如果我们再不觉醒,再不快速奔跑,我们连成长的机会都不会有。”陈灏康说。

  “与企业结婚”

  上海市玉门路169号,处于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工业园区的不起眼的一个角落,在过去半年内国内风险投资界频频造访这家叫斯瑞聚合体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也是在这个破旧,看起来与高科技毫无联系的厂房二楼,红杉中国却被陈灏康抢了单。

  半年前,红杉中国已经开始对斯瑞聚合体产生兴趣。这家特种纤维和电缆料专业制造商目前主要生产电缆料,但他们握有高强高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以下简称PE纤维)和碳纤维这两种价格昂贵,国家紧缺产品的核心技术,而在同行业中,其他公司还不成足以竞争的规模。创立者辛志荣和东华大学拥有很好的技术合作,有相当的技术壁垒。2008年斯瑞的目标是迅速提高规模,将少数几家业务雷同的公司甩在后头。

  红杉中国副总裁孙谦是第一个造访者。接触一个月后,双方还没有进入价格的讨论。此后,陈灏康经朋友的介绍,在破旧的行政楼二楼与辛志荣见面。在此之前,辛志荣已经把商业计划书交给陈灏康。“我觉得他主要是来看人。”辛说。

  按照陈的说法,相差三岁的双方“一见如故”,而辛觉得双方性格都非常“爽快”。陈的问题也非常简单,公司情况、个人经历、公司产品和前景,辛回忆说半个小时就在办公室达成了初步投资意向。随后,辛带着陈去看生产线。陈灏康第一眼觉得“破旧得出乎意料”,辛志荣在一旁问他:“生产线这么破,会不会影响你的信心?”陈回答“没有想过”,之后就离开了生产线。

  双方第二次会面在辛志荣家附近的一家上岛咖啡,两个人叫了盒饭,谈了半个小时,陈正式决定投斯瑞。辛志荣本来设想的数额为一亿投资,占20%股份。这并不符合陈的心理。最后,陈将其估值3亿,出资8000万,占26.6%的股份。不仅如此,陈还将与斯瑞2007年和2008年的利润进行对赌,分别不能低于2000万、7000万,否则将增持股票

  陈灏康喜欢把和企业家的合作当作是婚姻,双方的义务是把企业“抚养长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陈灏康的团队派出了财务总监,并帮助企业理顺财务,解决税务问题,引进星火计划,申请科技补贴,对闲置资金进行有效投资,甚至对银行信贷和企业资信提出建议。每个月财务总监会回到陈的公司,进行汇报。陈灏康除了积极招募这些财务总监外,如果财务总监在所在公司薪水过低,陈会主动支付差价,以鼓励不断人才输出。

  辛志荣邀请陈的团队一起参与在普陀区园区申请土地的谈判,最后争取到80亩的新厂区,将其发展成为3000吨的PE纤维基地,预计产值将过十亿。

  由于PE纤维的利润比电缆料要高,“明年投产PE纤维,我们的收入将是这样”——斯瑞科技的创立者辛志荣在空中划了一条陡峭上扬的曲线。这家成立八年的企业在1999年起步时候销售业绩500万,在2006年的已经达到了1.3亿。

  踌躇满志的辛透露有多家风投在进行第二轮融资的谈判,但拒绝透露具体的名字。其中包括杀回马枪的红杉中国,这次创始合伙人沈南鹏亲自跑到辛志荣的办公室,“开了一个上午的会”。至今还在进一步沟通中。有知情人士称,辛志荣还接触了包括凯雷在内的其他多家基金,沈南鹏也数次造访;红杉可能以2.5亿的价格,购买到15%的股份,这样计算,企业的估值在过去四个月中可能上涨了5.6倍。

  陈回忆说,投资斯瑞的时候,宝联投资国有股东的投资决策委员会想不通:净资产只有2000万的企业,投资8000万,才占了20%多,我们老板说你脑子有毛病。我最终还是说服了他们。“还用老观念做投资不行。现在是市价定价,而且有对赌协议,2000万的净资产,今年要挣2000万,明年净利润不低于7000万,低于7000万,他要赔股份给我。到明年净利润达7000万,上市后PE即使算40倍的话,也有28亿的估值,而今年给它的估值是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