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尔投资,一生伙伴-中国投融资专家|葳尔投资|催生新行业龙头|新行业龙头|催生新行业(葳尔资本,葳尔,中国投融资专家,北方投融资,山东投融资,投融资,股权投资,私募股权)
外资创投深圳求变 关注传统产业与团队本土化
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07-11-26

“2006年是个分水岭。”业内评价说,传统行业现在也开始进入外资创投的法眼,而之前外资关注更多的还是TMT(互联网、新媒体、通讯、半导体)行业。

  在深圳,改变的并不只是这一点。虽然海外创投一直囤兵上海、北京,但近两年来,海外创投资本在深圳的投资越来越活跃。随着退出A股将成为外资的主流选择,外资创投和深圳本土机构合作成立机构以及团队本土化或将成为趋势。

  变化一

  开始关注传统行业

  “风险资本在中国市场从去年开始整体偏向于传统行业,而且这一趋势有望在2007年得到延续。”投资机构清科集团董事总经理康中迈在年初曾这样预测。

  据介绍,最初风投资本进入中国时,依旧采用依靠海外人才复制美国思路,在中国寻找自己的投资目标。在成就了盛大、百度等少数企业之后,他们发现寻找下一个盛大、百度变得难以为继。

  中星资本合伙人丁学文曾指出,外资缺乏对中国产业了解的根基和人脉。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风投合伙人都是从美国硅谷回来,硅谷的背景使他们在看待中国整个产业发展上,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业内认为,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使中国产业的整体特点在于钢铁、能源、化工、机械等基础性产业发展的强大后劲,而并非纯TMT(互联网、新媒体、通讯、半导体)的发展。

  “在关注行业方面,2006年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研究部总监助理蔡新颖表示,目前国内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比较大,于是一些外资也跟国内机构一道开始关注有高增长性的行业,这类行业也不再局限于IT行业,医疗健康、餐饮连锁、洁净能源、零售连锁等领域都已经成为风投所关注的目标。

  相关数据为她的观点提供了注脚:2006年11月,中国境内的非TMT(电信、媒体和科技)行业融资金额首次超过TMT行业,比重由10月的26%增长到51%。

  2007年这一趋势日渐清晰。来自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研究报告》显示:“传统产业和服务行业是第三季度最受私募股权基金青睐的两大行业。”数据表明,风投正将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传统行业,而对于制造、化工和房地产业等大型企业,私募股权基金往往会投下巨额资金。

  当前深圳内资创投企业投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涉及生物医药、IT制造、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等领域,“基本上要有看得见的产品。一些网络、IT类的企业投得相对较少,这和以往海外创投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培训部部长陈文杨表示,由于国内对网络等领域的估价不如国外,“如今海外退出比较困难,如果外资机构选择在A股退出的话,在关注方向上当然会有所变化。”

  变化二

  外资团队本土化

  关注面的变化,同外资创投团队日益本土化的趋势也是分不开的。本土化人才同海外风投人士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本土人士在投资行业选择上更能根据中国国情来进行。

  “外资进来,首先考虑的就是要成立本地化的团队。”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研究部总监助理蔡新颖表示,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策法律环境有自己的特点,“创投需要和政府、企业等进行沟通,因此熟悉国情的本土化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在中国比较活跃的团队,大部分都本土化了。”

  “持续三四年的行业低谷期,让深圳这个行业流失了不少人才,很多人已转行。”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培训部部长陈文杨表示,能够坚持下来的本土团队都是很优秀的,“深圳已经有一支全国一流水平的创业投资队伍,这或许也会吸引不少外资的注意。”

  特别是在发现项目方面,本土团队无疑更具有优势。“虽然现代的通讯和交通条件都非常便捷,但是一些好的项目不是靠飞来飞去就能发现的,的确需要更贴近地去了解。”

  在这方面,同洲电子是一个例证。在同洲的身上,那些对于中国产业有清晰了解和广泛人脉的本土风投的优势开始显现,深圳本土的达晨创投等机构也因此一战成名,这些都让本土风险投资人士成为媒体的焦点。

  而深圳最大的本土创投机构——深圳创新投在这方面更是雄心勃勃。“深创投要打造一个全国性的项目发现网络”,深创投副董事长兼总裁李万寿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将是深创投独有的资源,也是外资VC所不及的。

  正因如此,业内普遍认为,著名的红杉投资和深圳创新投进行合作,就是希望能利用其优秀的人力资源和广泛的企业关系寻找到更好的投资对象。

  当然,对于本土机构来说,和外资合作也能学到不少东西。李万寿就认为,本土VC机构做事情更多地是靠经验而不是系统训练,和外资合作就能迅速地把过去积累的经验系统化、制度化,“因此外资的进入,也可以提升整个团队的能力。”

  变化三

  合资机构或成趋势

  实际上,导致关注面的变化以及本土化趋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如今海外上市的困难,这使得外资选择在A股退出。

  11月13日,怡亚通(002183.SZ)登陆深圳中小板市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怡亚通第二大股东——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就获得了退出机会,成为去年“10号文”之后第一家获得退出的外资PE(私募股权投资)。

  当然,按照有关规定,赛富亚洲真正退出的时间为2010年2月12日之后,即在获得股东身份之日起3年内不能转让股份。

  据业内人士介绍,受到去年国家六部委“10号文”调控作用的影响,海外上市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多的外资创投机构开始计划在内地资本市场实现退出。事实上,自“10号文”以来,也未有一例中国企业通过新设海外SPV(特殊目的公司),实现境内资产境外并购并上市成功的案例。

  “这也使得外资创投需要进行一个结构性的改变。”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院长助理袁继东表示,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目前海外创投选择在A股退出将成为一种趋势。

  “外资进入深圳寻找项目肯定是越来越多。”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秘书长王守仁告诉记者,深圳是国内本土创投力量最强的地区,相对于上海、北京,海外创投在深圳设立的机构仍然不多,“不过近两年来,外资创投在深圳的投资活动非常活跃,今年的增幅非常大。”

  “外资青睐沪京是因为上海的金融环境好,北京办手续方便,同时可以兼顾北方市场。”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研究部总监助理蔡新颖表示,其实不少海外创投机构也很重视南方市场,只是机构多设在香港,投资经理长期在香港办公,“过来深圳也很方便”。

  例如著名的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美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2006年就设立了以中国大陆为主要目标的投资公司,把办公室放在香港。

  除了类似于赛富亚洲以外资身份直接投资拟上市公司之外,更为便捷的是成立人民币合资基金,再以合资基金投资拟上市公司。例如深创投和红杉资本合资建立一只人民币基金,该基金的首期规模有望达到10个亿的水平。

  “目前没有政策明确外资如何单独成立有限合伙制的人民币基金,而与本土机构合资可能在规避投资领域限制和上市审批环节有所帮助,因此外资更多地寻求与本土机构合作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一名业内人士表示,深圳是国内创投本土力量最强大的地区,因此未来深圳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合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