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尔投资,一生伙伴-中国投融资专家|葳尔投资|催生新行业龙头|新行业龙头|催生新行业(葳尔资本,葳尔,中国投融资专家,北方投融资,山东投融资,投融资,股权投资,私募股权)
苏州商业地产圆融集团谋上市 拟投入10亿元扩张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08-4-11

  当前老潘的“百日剧变论”等诸多令人打冷颤的论调,更多的是指向了住宅开发商,而这个时候,商业地产商又在做什么呢? 

  “今年是商业地产商谋求资本市场收获的好时机。”作为江苏业内商业地产商的“龙头老大”,圆融集团董事长赵志松日前坦言,圆融在经过了前几年蓄势后,今年将实现走出江苏市场、在全国重点区域布点的目标,与此同时,圆融国内A股IPO的前期工作也已经展开。 

  商业地产商壮大“典型路径” 

  “圆融集团通过几大优质商业地产项目的运作及前几年壮大实力,在苏州乃至江苏当地,已经成为商业地产的领跑者。”赵志松毫不回避圆融今后的“野心”:但圆融也到了发展的瓶颈口,从发展区域和资本等各个层面需要新的突破。 

  圆融集团前身为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有限公司,增资更名成立于2005年9月,为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直属注册资金25亿元的超大型国有企业,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现已开发和运营的商业地产项目十余个,总运营体量超过120万平方米。 

  圆融集团下设圆融阳澄半岛开发有限公司、圆融商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子公司。目前正致力于苏州新CBD内多个核心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时,集团还在进行22.4平方公里阳澄湖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和开发。 

  一位苏州业内人士如此评价,“圆融的项目在当地具有代表性和知名度,几乎代表了苏州本地商业开发商项目运作的最高水平。但如何走出江苏、跻身全国一线商业地产商行列,则是圆融壮大的第一个门槛。” 

  “我们是100%的国资企业,但也是100%的市场化国企。”赵志松表示,由于苏州工业园区本身的开放性特点,圆融虽然是纯国资背景,但并没有像其他许多国资房企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和便利”。 

  圆融集团创办至今的所有土地均通过公开招拍挂渠道获取,完全参与市场化竞争。 

  目前,与圆融集团同为园区直属的国资房企还有建屋和置地两家,以住宅开发为主。 

  基于这样的背景,圆融集团首先确定了国内A股IPO上市的目标,并已展开各项前期工作,包括寻找合适的券商、引入战略投资者等等。 

  圆融集团对引入战略投资者不希望仅仅是走程序,而是选择能对圆融自身的品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伙伴,非纯粹的财务投资者。目前已经开始接触潜在的目标伙伴。 

  “合作的方式上,在股权转让、共同成立项目公司以及物业的经营合作等三个层面都会涉及,前提是不影响圆融自身的稳定发展及品牌建设。”赵志松透露。 

  这一条此前被众多国内住宅开发商不断实践的“典型路径”,如今也被商业地产商如法炮制。前景如何? 

  “以逸待劳” 

  赵志松坦言,在作出圆融接下来这一战略时所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量力而行”。 

  “圆融在前几年已经成功运作了几个大型房地产商业项目,目前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持有经营期,租金回报稳定。在这些项目中,除了大部分长期持有的经营性物业外,当时也通过小部分出售型物业,例如写字楼等物业的销售,已经基本回笼了项目资金。” 

  目前圆融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资本金、银行贷款和租售收入,相对单一,但还算稳定。和目前出现资金危机的住宅开发商相比,圆融目前相对较小的土地储备,是一大优势。 

  圆融目前在江苏已经仅剩少数几块土地,总建筑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手头资金则相对充裕。赵志松解释,前两年,我们想拿地,但不想接最后一棒,所以一直没有大手笔购地,现在看来,“调整也是一种机会。” 

  圆融今年计划用至少约10亿的资金,在江苏以外区域购地。并不局限于长三角,目前重点考虑的城市包括与苏州市场特点相近的天津等地,比如天津生态城,目前已经有合作伙伴在目标区域进行接触。 

  据了解,圆融手头持有型物业的经营回报率约为15%,并呈现每年上升的趋势,个别优质项目回报率将超过50%。而在接下来的扩展中,圆融的主体思路还将是持有出租为主,极小部分适合出售的物业用以回笼资金。 



  相关文章
·  城商行盛京银行进入上市辅导期 年内有望IPO  2008-4-11
·  浩方获风投已脱离盛大独立运营 谋求单独上市  2008-4-10
·  俏江南计划年内A股上市 有望引入私募投资者  2008-4-10
·  衣恋中国子公司有望本月上市 最高融资3.5亿美元  2008-4-9
·  房产代理前三率先上市 同策拟年底冲刺中小板  2008-4-9
·  华夏银行确定三步走战略 争取五年内海外上市  2008-4-8
·  南方电网加快年内上市步伐 有望实现A+H股IPO  2008-4-8
·  上海水产借壳华立科技 谋远洋捕捞业务上市  20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