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尔投资,一生伙伴-中国投融资专家|葳尔投资|催生新行业龙头|新行业龙头|催生新行业(葳尔资本,葳尔,中国投融资专家,北方投融资,山东投融资,投融资,股权投资,私募股权)
七斗星转手刺破泡沫:经济型酒店陷入拐点之争
来源:中国证券网 时间:2008-4-17

  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以如家上市为契机,一度成为各路资本眼中的赚钱机器,在近年来经历了一轮近乎疯狂的扩张。然而,随着如家2007年四季报首现亏损,昔日陶醉于编织“高增长、高回报”故事的经济型酒店行业,突然陷入一波波恐慌中。“某公司资金链断裂”,“某公司因盈利目标达不到而延缓上市”,“某公司投资方因不满其表现而意欲全盘接管”……类似传言在行业里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如家、汉庭、格林豪泰、7天等各家“掌门人”纷纷出面发表观点,争辩中国经济型酒店是否进入行业拐点。 

  中国经济型酒店似乎正面临着其诞生以来的首次考验:行业是否走到了阶段性的顶点?究竟是谁该为今天的乱局负责?行业的前途到底在哪里? 

  七斗星转手成导火索 

  事实上,关于经济型酒店行业是否过热的讨论自去年上半年即已开始,但一直淹没于投资的热潮中。而真正引起行业警惕的一个契机,则是源于如家3月4日公布的2007年年报和四季报。在四季报中,一直以“高增长、高收益”著称的如家,首度出现亏损。 

  根据如家公布的四季报,公司净亏损1520万元,其中计入了460万元的股权奖励支出、2410万元的汇兑损失,以及同收购七斗星商旅酒店相关的1320万元支出。对此,如家CEO孙坚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汇兑损失并非经营性亏损,只是由于如家获得的资金为美元,而记账则以人民币记账,因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而产生了汇兑损失。鉴于人民币将保持升值的趋势,目前如家已在逐步将美元资产转回为人民币。而对于整合七斗星的代价,孙坚指出,在收购七斗星时,公司已经预见到未来6至9个月会有亏损,而随着管理的到位、系统改造的完成,6至9个月后七斗星的盈利能力将会上拉到如家门店的平均水平,因此这一亏损也是可预见的、阶段性的。 

  去年10月,如家宣布以3.4亿元的总代价收购七斗星连锁酒店100%股权,这是近年来国内经济型酒店行业最大的收购案。有业内人士认为,七斗星的转手正是行业过热而导致弱者淘汰出局的开始。 

  “七斗星的出售预示着,有人意识到在短期内走通过做到一定规模、实现盈利、再上市这条路的可能性较小。”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总裁徐祖荣如此评价。 

  徐祖荣透露,去年下半年,当获悉七斗星原创办方有意将旗下酒店出手时,锦江之星也曾与其接触过。“当时他们觉得如果想争取2至3年上市,1年必须要开70至100家店,而这几年物业成本一直在上升,加上品牌难以形成,他们做得很辛苦。”在这种情况下,七斗星创办方转而寻求其他途径,即通过出售来套现。 

  七斗星创立于2005年9月,目前拥有客房数量约为4200间,2006年在中国经济型酒店中排名第八。徐祖荣表示,锦江之星一度对七斗星表示了强烈的兴趣,但在看过客房后,发现其并不符合锦江之星的定位。“房间一看就是由酒店业非专业人士设计的。”据他举例,七斗星的淋浴房在客房正中间,虽然看起来设计新锐,但实际并不符合客人的住宿习惯,加上有些地方施工质量也不够好。经过锦江之星的测算,收购七斗星平均一间客房的价格为8万元多一点,如果按照锦江之星的标准进行翻新改建,每间房需要再投入5万至6万元,而锦江之星新开店的成本不过是每间8万至9万元。“收购下来的好处是可以快速扩张,坏处则是需要付出较大的投入代价和一段时间的亏损,权衡再三,我们还是选择了放弃。” 

  而如家CEO孙坚也坦言,在目前国内经济型酒店普遍火热的情况下,适合收购的酒店往往是自身经营水平不太好的。如果自身盈利的酒店品牌,收购成本会较高。“我们在收购七斗星时已经预计到了这一前期损失。” 

  事实上,七斗星的发展轨迹也折射出行业内相当一批企业的生存状态。根据中国经济型酒店网公布的2008年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排行4月榜,目前国内经济型酒店品牌达到了58个,而开业酒店数超过50家的仅有7个,分别为如家、锦江之星、莫泰、7天、汉庭、格林豪泰和速8,余下的50多个品牌开业酒店数全部集中在4至27家的规模,呈现出严重分散的格局。据中国经济型酒店网CEO胡升阳透露,目前有相当一批中小型经济型酒店品牌,其实是由酒店业外的人投资的。当初这批人由于如家的上市效应而进入,但实际对于酒店市场并不了解,相当一批品牌目前靠自有资金维持,面对拿到风投的大品牌飞速“跑马圈地”,其扩张显得力不从心,盈利状况也在不断下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