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尔投资,一生伙伴-中国投融资专家|葳尔投资|催生新行业龙头|新行业龙头|催生新行业(葳尔资本,葳尔,中国投融资专家,北方投融资,山东投融资,投融资,股权投资,私募股权)
|
 |
|
拜耳并购东盛科技6月30日交割 拓展在华投资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08-4-23 |
|
|
德国拜耳集团的中国战略将出现调整。
4月22日,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科尼希透露,目前集团在华有23家公司,三大板块主要是材料科技、医药保健、作物科学,未来几年内将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对于投资金额和领域比例划分,集团正在进行在华市场分析并制定新的市场发展计划。未来的投资总体状况还要看中国政府的规划而定。
中国已成为拜耳全球第三大市场和亚洲第一大市场。2007财政年度,拜耳集团全球销售额为324亿欧元,其中来自大中华地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销售额为18亿欧元,中国销售额同比增长为21.6%。
拜耳中国三大产业板块比例似乎和拜耳全球有所不同。在拜耳全球板块中,材料科技、医药保健、作物科学三大板块分别占总销售额的35%、40%和20%。但是在中国市场,材料科技、医药保健、作物科学却分别占总销售额的72%、22%和6%。
18亿欧元投资上海基地
科尼希表示,目前材料科技是中国三大板块中最大的产业,已占到拜耳全球超过10%的比例。上海一体化基地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投资,总投资额为18亿欧元,这是拜耳在德国以外最大的投资项目。
他强调,中国三大板块布局之所以与全球不同,是因为中国市场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材料科技板块的发展速度要先于医药保健和作物科技。未来有可能调整策略,放缓材料科技业务,加大医药保健板块在中国的商业发展机会。
拜耳材料科技业务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似乎得益于科尼希的背景出身。兼任拜耳材料科技集团中国总裁的科尼希,毕业于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他从1990年起在拜耳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欧洲的生产基地担任生产流程工程师。之后他还担任过拜耳材料科技集团异氰酸酯生产与技术部门全球负责人。
科尼希为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颇费心血。2000年科尼希前往上海主持一体化基地的前期谈判工作。2001年,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占地面积为1.5平方公里的一体化基地开工兴建生产设施。2002年科尼希成为了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总经理。
上海一体化基地包括一个年产量为10万吨的聚碳酸酯工厂,2008年年产能将翻番增加到20万吨。此外还包括MDI原料生产设备工厂,2008年年产能将达到35万吨,以及生产涂料原料HDI的工厂,年产能约为3万吨。到2010年,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的TDI产能将扩展到30万吨,该生产基地将成为全球最大的TDI生产基地,以及首家使用气相光气化工工艺的世界工厂,承诺将节能40%-60%左右。
在材料科技领域,科尼希表示,公司还将加大在聚氨酯等下游企业的投资,不仅生产原材料,更要为下游企业提供需要的系统解决方案。
医药兼并、作物投资
在医药保健板块业务,科尼希透露,在全球行业兼并加剧的前提下,集团将积极调整策略,以扩大商业机会,除了技术引进、投资,还将利用中国的内部市场资源积极进行兼并,正在推进的项目包括收购中国的医药上市公司东盛科技资产,完成相关的收购交割工作。未来还将加大在华的药品实验室及临床试验的投资,并将在五年内推出大约20种新药品上市。
在2007财年全球业务板块贡献中,医药保健稳居拜耳集团三大板块之首。拜耳通过对外收购方式获得了业务迅速增长。2006年,拜耳以每股89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另一制药公司柏林先灵88%的股份,使得拜耳医药保健成为集团销售最高的子公司。
拜耳在中国医药领域的收购也在积极展开。据悉,拜耳旗下的拜耳医药保健公司与东盛科技的并购交割被推迟到了今年6月30日完成。
早在2006年10月25日,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就与东盛科技签署了《业务和盖天力资产买卖协议》。收购价为10亿余元人民币,收购东盛科技控股54.61%的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收购包括盖天力公司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浆、“信力”止咳糖浆等抗感冒、止咳类西药非处方药业务及相关工厂及相关销售网络。
东盛科技出让资产似乎源于财务危机。2008年4月15日,东盛科技公告称,预计公司2007年度业绩亏损7.5亿元,其中计提预计或有负债产生的损失约7亿元。
此外,在作物科技板块,科尼希透露,拜耳中国计划于2009年追加一笔投资,以扩大杭州拜耳作物科学基地的生产能力。该基地主要是杀虫剂亚太区的合成、加工和包装基地,并向亚太以及美国等国家出口。此前,拜耳作物科学集团董事长柏少安曾透露,拜耳将在2007年和2008年再增加2500万欧元投资。首先用于扩大杭州生产基地,此外还与四川省绿丹种业有限公司、江西农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分别设立合资企业,与中方合作开展杂交水稻种子业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