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深圳,北京,上海,烟台,大连,杭州,广州,广东,山东,胶东,华北,华东,创投,投资,私募,葳尔投资,一生伙伴-中国投融资专家|葳尔投资|催生新行业龙头|新行业龙头|催生新行业(葳尔资本,葳尔,中国投融资专家,北方投融资,山东投融资,投融资,股权投资,私募股权)
中国海外并购成国际市场景观 外资投行各显神通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时间:2008-12-15

        对于深陷全球金融风暴中心的华尔街投行来说,中国的并购业务成为其过去一年惨淡业绩的少数亮点之一。

  在2008年中国几单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并购项目中,几大活跃于中国并购市场的外资投行无一缺席。

  受到资金紧缩和信贷危机引发的股价下跌影响,全球并购市场已经大幅缩水,但是中国公司海外并购规模却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长。虽然全球经济下滑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但是随着资产价格变得更加诱人,并购市场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可以预见的是,外资投行将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虽然中国IPO市场并不能在全球资本市场冷冻的大环境里“独善其身”,但是上下游企业整合的大好时机的到来,为中国并购市场创造了大量机会。对此,国际投行纷纷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他们不仅看好中国境内并购市场,对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前景也充满信心和期待。

  2008年,是中国海外并购活跃的一年,而外资行在中国的竞争,尤其是对中国国企的海外并购业务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中钢收购的澳大利亚Midwest案中,摩根大通是发起“敌意并购”的中钢的顾问,而摩根士丹利则扮演起Midwest的“防卫顾问”。

  2008年,全球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国际金融机构重组转型,业务战略均发生了重大改变。然而,无论对于被美国银行并购的美林来说,还是对于合并到野村证券的雷曼兄弟来说,国际金融机构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无改变。有人认为中国是此次金融风暴的“避风港”,众多外资机构表示会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和深入程度。

  回顾2008年中国企业参与的并购项目我们发现,几大投行的身影始终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们或者做了2008年交易额最大的项目,或者成为2008年最为活跃、参与并购项目最多的机构,或者是参与并购交易价值最大的机构。

  而由于2009年经济形势并不被看好,中国企业相关并购项目仍被业界看为“最大的一块肥肉”。在这样一块“肥沃”的市场中,众多机构将如何“竞争”与“合作”,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在2008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额最大并购项目——政府主导的中国电信行业重组中,共有8家投行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其中。其中,在中国联通以换股方式并购中国网通项目中,摩根大通和中金联合担任了中国联通的顾问,花旗则担任了中国网通的独家财务顾问。而在中国联通集团向中国电信集团出售CDMA网络资产的项目中,分别遭受破产和被并购的雷曼兄弟以及美林则作为中国联通此次交易的财务顾问;瑞银则是中国电信的财务顾问。而高盛和罗斯柴尔德也各自以独立顾问的身份加入到了2008年中国政府主导的电信行业重组项目中。

  除此以外,在2008年几单具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并购项目中,几大活跃于中国并购市场的外资投行无一缺席。

  2008年2月,雷曼兄弟担任了中国铝业的首席财务顾问,协助该公司联合美国铝业以141亿美元现金收购了力拓英国公司12%的股份。该项交易中中国铝业的另外一家财务顾问为中金公司。

  2008年6月,摩根大通在招商银行以46.6亿美元收购永隆银行交易中担任招商银行的独家财务顾问。

  2008年9月,雷曼兄弟曾与摩根大通和中金联合担当了中海油服务以43亿美元的企业价值现金收购AwilcoOffshoreASA的交易的财务顾问;其中雷曼兄弟是首席财务顾问。

  2008年12月,摩根士丹利在美国银行以78亿美元增资中国建设银行交易项目中担任了中国建设银行的财务顾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预计,当全球经济最糟糕的2009年到来的时候,中国企业以及经济的增长,将对全球GDP增长贡献50%的力量。虽然中国IPO市场并不能在全球资本市场冷冻的大环境里“独善其身”,但是上下游企业整合的大好时机的到来,为中国并购市场创造了大量机会。而伴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也成为2008年国际市场上一大“热闹景观”。对此,国际投行纷纷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他们不仅看好中国境内并购市场,对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前景也充满信心和期待。

  而根据汤姆森路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依照2008年中国并购市场已宣布的项目总价值排行,中金以367亿美元的参与交易价值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宣布将完成264亿美元交易价值的野村证券(原雷曼兄弟)。而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以及美林分别以213亿美元、170亿美元以及131亿美元的总价值量分居三至五名。按照2008年中国并购市场已完成的项目总价值排行,野村证券(原雷曼兄弟)则以301亿美元成交价值量位居榜首。中金则以260亿美元退居亚军。摩根大通、美林和高盛则分别紧随其后。

  就此,《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2008年中国并购市场位居前三位的外资投行,看其在2008年中国并购市场上如何“各显神通”。

  摩根大通:帮助国企完成首个海外“敌意并购”

  很多人相信摩根大通是本轮金融风暴的受益者。

  在“消化”了贝尔斯登、吞并华盛顿互惠银行后,摩根大通一跃成为当前市值最大,储蓄量最高的美国银行。

  这看起来正是摩根大通中国业务的写照,这个机构并未以“沟通中外桥梁”的身份最早进驻中国,也没有品尝到中国企业最早引入外资时给国际机构带来的一些“甜味”,不过今年摩根大通是《财资》杂志(TheAsset)评选的2008年中国最佳外资投行,其作为买方顾问参与的中钢购买澳洲Midwest的交易被评为年度“最佳交易”奖。

  汤姆森路透统计数字显示,按照中国2008年前10个月已完成的交易金额来看,摩根大通在外资投行中名列第二。

  摩根大通认为他们在全球市场的地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并不是所有的大型投行在全球各地都有很好的网络平台。可以说,在欧洲、美洲等各主要市场的各项投行业务中,都能排在前三名的投行,找不出一两家;而摩根大通就是这样的一家投行。”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摩根大通大中华区并购业务负责人顾宏地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根据摩根大通提供的资料显示,在2008年全球前十宗并购交易中,摩根大通参与了五宗,其中包括最大的三宗交易。

  而摩根大通对于并购市场的专注也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摩根大通历史上,并购项目占投行业务比例,并购项目交易量,以及并购业务对于投行部门收入的贡献,一直都十分突出。

  “摩根大通在中国的几个董事总经理非常的积极,他们在以超快的速度进军中国市场的并购领域。”一位外资行并购业务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据该人士介绍,以前,摩根大通只能算是一家业绩平平的投资银行,但是现在银行界的竞争对手基本上倒下很多,存活的机构也元气大伤,而摩根大通在次贷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又很小,于是他们就可以借此时机突显出来。在他看来,近年来,摩根大通在中国的业务最大的一块就是兼并收购,而现在市场环境比较差,也比较适合展开并购活动,这又为摩根大通进一步打开中国并购市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对于未来,摩根大通表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将成为继中国公司本土整合以及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后的主流,公司也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战略方针。

  在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领域中,摩根大通也交出了很好的“成绩单”。2008年3月,摩根大通在中钢13亿澳元并购澳洲铁矿石公司Midwest中担当收购方中钢的独家财务顾问。此次并购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海外资本市场上成功完成的“敌意并购”要约收购项目。2008年6月,摩根大通在招商银行以46.6亿美元收购永隆银行交易中担任招商银行的独家财务顾问。该交易为中国金融机构最大的跨境收购控股权的交易,也是香港银行业近7年来最大的并购交易。2008年7月,摩根大通在中海油服务以43亿美元的企业价值现金收购Awilco Offshore ASA的交易中担任财务顾问。此交易创下数项第一,为中国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要约收购和中国公司有史以来在海外市场上进行的最大的100%股权收购交易。

  面对摩根大通在大宗并购项目中频繁出现的身影,顾宏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做可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大项目当然可以最好地体现投行价值,但是一些摩根大通参与的相对较小的并购案,也十分有趣,且操作过程中可以让人学到很多东西。”

  据顾宏地介绍,摩根大通2008年1月担任药明康德收购AppTec Laboratory Services的财务顾问时,虽然交易额度只有1.63亿美元,但在那个时期并购的成功率很低,能够成功完成这样一个并购对该领域还是很有影响的;并且看着一个小的目标企业逐渐壮大的过程也是让人感到十分愉悦的。

  摩根士丹利:竞争加剧 收入依然翻番

  “投资机会往往在危机中才能显现出来。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依然以乐观的语言来描述并购市场,“由于有些企业流动性出现问题,价格相对便宜,价值和价格偏离,出现投资机会。”

  但是,作为中国机构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投行,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市场面对的却是越来越多的竞争。

  针对当下全球IPO市场冻结,中国企业相关并购市场成为眼下的“抢手之地”,摩根士丹利中国CEO孙玮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时表示:“竞争是好事,它使得该领域服务水平整体提高。而作为在全球各个重要市场都有着深入网络的摩根士丹利来说,2008年中国并购市场的收入实现翻番,在亚太范围内的并购业务所获收入已创下历史纪录,较2007年收入增长89%。”

  根据汤姆森路透数据显示,2008年至今在已公布的中国并购项目中,按照交易总价值计算,摩根士丹利在外资行中排名第二,项目规模达到213亿美元。一直处于“王者”位置的摩根士丹利排名下滑是因为在中国电信重组的项目上缺席,如果单从项目数量来看,摩根士丹利的14家交易项目数量依旧排名第一。

  针对当前出炉的各种排行榜单,孙玮指出榜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偶然性。而事实上,赚钱也才是“硬道理”。

  “中国的并购市场还不成熟,市场里每年出现的项目数量还十分有限。有的时候,一个大的项目就可以改变一个投行在榜单里的位置,但并不能代表它在该领域取得很大突破,也无法预计其明年会有很好的成绩。”孙玮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时说,这样的榜单可能会有偶然性的因素。根据孙玮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摩根士丹利在中国接到的项目达数十个,总项目规模超过了300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曾经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投行,在中国市场中已有十几年并购经验的他们,在很多地方都比其他投行更具优势。

  据介绍,摩根士丹利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建设银行收购美银(亚洲)项目中为中国建设银行担任财务顾问,是基于帮助建行上市时建立的信任纽带。其实他们与建行的合作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1995年他们就和建设银行等成立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目前该公司是本土最为出色的投资银行。

  “在摩根士丹利看来,同客户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至关重要;而这些关系的维护则主要是靠摩根士丹利的当地团队。”孙玮将自己的团队比喻为站在摩根士丹利这个“巨人”肩膀上的成功者。

  在谈到投行家私人关系对项目所起到的作用时,孙玮明确表示,在投资银行这个领域,大品牌的机构是优秀的投行家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投行家可以结识到最高端的客户,并发展成为自己的私人朋友。私人关系会使客户增加对机构的信赖,是一种“锦上添花”。因此有一个强大的机构作为后盾,才是支撑起优秀的银行家和客户建立长期稳定关系的支柱。

  根据摩根士丹利提供的数据,在2007年至2008年11月期间,摩根士丹利共完成或进行了17个国有企业并购和融资项目。仅2008年至今,摩根士丹利完成7个国有企业并购和融资项目,另有一个项目正在进行中。

  摩根士丹利投行部董事总经理、中国投行部并购市场负责人张欣则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摩根士丹利没有参与某些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是因为他们已经服务了卖方企业,并在项目中担任防卫顾问。

  “有时候由于我们已服务卖方企业在先,不能同时为买方企业服务,但我们仍是积极促成并购成功的关键角色。”张欣表示,“例如中钢收购Midwest,以及华能收购淡马锡旗下的电力公司等项目。”

  “2009年,当资本市场的动荡平稳之后,并购会更为活跃。”孙玮认为,中国国企海外并购取决于政策导向,资源型的并购意向会较为积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中国创投进入国际化阶段 全球创投继续热投中国  2008-12-5
·  中国出版集团重组将启动 荣宝斋有望单独上市  2008-12-4
·  中国大多数风险资本流向已产生营收或正盈利企业  2008-12-1
·  中国股权投资基金突围 本土人民币基金将为突破口  2008-12-1
·  证券业人士表示最有前景投资银行业务将出现在中国  2008-11-26
·  欧美PE抱团探路中国市场 投融资市盈率降至个位数  2008-11-25
·  中国化工集团成立财务公司 有意再度引入战略投资者  2008-11-25
·  欧盟接受中国会计准则 将降低中国企业赴欧上市成本  200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