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根基薄弱的西部,重庆梦想打造一个另类的金融中心,巧妙撬动社会资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之难,为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撑。
重庆的梦想能否如愿在 5年之后变为现实?重庆能否开辟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蹊径?
2015年,重庆江北嘴与上海陆家嘴,作为长江一首一尾,沿江相系,遥相呼应。
这是重庆的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之梦。4月20日,随着“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开工奠基,这个梦想不再只是虚幻——至少,这片5平方公里的以金融为主的高档写字楼区将在硬件上为此做好准备。
这个梦,重庆已经做了许多年,并在经济危机的现实中一天天得到发展。
1994年,重庆提出用20年时间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10年之后,重庆认识到,没有强大的金融支撑,没有充沛的资金支持,经济就难以迅猛发展,经济中心的目标难以变为现实。就在那一年,重庆成立市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和市金融办,一个新的议题进入当地决策层视野:打造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
“2015年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2007年,重庆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如此宣布。这一目标比“十一五规划”又提早了五年,足见重庆之殷殷热望。
两年后,2009年1月,国务院在《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定位,还承诺了众多的政策支持,如适时将重庆纳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支持研究设立产业基金、设立保险业创新发展试验区、优先考虑在重庆设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支持在重庆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的远期交易市场、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等。
4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和人民银行总行研究局的官员与专家们考察完上海,溯流而至重庆,围绕如何将这座三千年江州城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进行调研。
政府之手
在给调研人员汇报时,重庆市金融办主任罗广如此陈述了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产业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金融机构数量西部第一、金融环境西部最好、银行不良率西部最低。
这张成绩单的背后,是重庆政府多年的努力。
在直辖之初,重庆金融一片寥落——在“银、证、保”三大类主要金融机构中,本地机构寥寥无几,且其中重庆市商业银行、万州商业银行的风险评级几乎都被银监会列为第五第六类(最差银行)。重庆商品交易所2000年被改组重设为重庆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之后又被“德隆系”控制并走向破产,证券资产由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华融证券接收;另一家证券公司西南证券也被人控制,经营限于困境。而保险公司中,更是没有一家总部在当地的保险机构,保险业的许多项指标都大幅落后全国平均水平。
不过,自此之后,在政府大刀阔斧地重组之下,重庆金融状况的改变日益明显。
2004年3月18日,全国首家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重庆渝富成立。与此同时,重庆重新建构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八大投融资平台。而重庆市商业银行、万州商业银行分别以增资扩股、发行专项信托等方式剥离不良资产,重组成重庆银行、三峡银行,重庆农信社也整体改制为西部地区第一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农村商业银行和重庆资产规模最大、网点布局最多的本地银行。
为了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与人才落户重庆,建造一个更大的融资平台,重庆不惜重金补贴:全球任何金融机构,只要将中国区总部设在或者迁入重庆,可一次补贴500至1000万元;对地区总部新设或者迁入重庆的金融机构,若新设立市级机构,一次性补助200至500万元。
政府的决心与努力带来了明显的改变,比如重庆的保险领域就几乎从零成长为一个保险创新基地:2004年美国利宝互助保险公司在重庆设立中国总部,成为第一家在西部开展业务的外国财产保险公司;2007年重庆拥有了第一家总部设在本地的全国性中资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将在这里建立以重庆为中心辐射西南的保险研发机制,其他一些保险公司也纷纷在这里设立产品研发中心。重庆的保险业很快在国内崭露头角,保险总部机构数量已经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全国第四。
不过,尽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但重庆的金融中心之梦依然有些遥远。
深发展重庆分行行长助理李煌对此就相当谨慎。他认为,重庆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最大问题是经济总量太小——即使是与近在咫尺的竞争对手成都相比较,重庆也并不占多少优势。
2008年,重庆GDP突破5000亿,但成都GDP3901亿,而以其为中心的四川省GDP达1.25万亿。至于上海、深圳等其他提出建立金融中心的城市,经济总量都在六七千亿甚至上万亿。
“金融中心是随着经济中心自然形成的,能不能实现关键是看经济发展。”重庆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
另类金融中心
建立起基础金融体系后,重庆剑走偏锋。
2008年11月,黄奇帆答记者问时,对重庆金融中心给出了一个清晰定位:北京是大金融机构总部所在地,是行政总部金融中心;上海是各种大金融机构,是各种要素市场活动中心,是市场经济中心;重庆不会去与北京和上海竞争,重庆是银证保之外的另类金融中心。
关于金融中心的建设路径,重庆市政府内部称之为“三六三”,即银行、证券、保险三类金融机构均衡发展,集聚六类金融机构,发展三大金融市场体系。
六类金融机构是指除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主流金融机构之外的新型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
三大金融市场体系,即全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OTC)和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
这种另辟蹊径的发展思路受到诸多市场人士的认可,被普遍评价为“特色化发展之路”。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重庆将两类金融机构放在这“另类金融中心”之首,那就是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这被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些灵丹妙药。
重庆的行动之迅速前所未有。2008年5月,银监会、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重庆相应管理办法就出台。9月起,小额贷款公司们就纷纷通过审批,速度快得连老板们自己都不敢相信。要知道,这个时候,在国内许多其他城市,试点的相应管理办法方才出台。
重庆一口气批准了注册资本40亿的52家小额贷款公司。按照黄奇帆的计算,小额贷款公司允许向银行借入不超过注册资本50%的贷款,这样40亿的资本金就可以放大为60亿的小额贷款,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2008年四季度,重庆共批准了84家85亿资本金的担保公司,以期能对中小企业融资起到重要作用。按照黄奇帆的计算,这85亿资本金可放大8倍,担保六百多亿的贷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