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2009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锁定在保增长上。
4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按照惯例,通过国务院审议后,《意见》不久将对外公布,具有改革任务的各部委将围绕改革重点制定相应的实施步骤。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相比往年改革指导意见,今年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将围绕扩内需、保增长等主题展开。也就是说,尽管09年的《意见》也包括财税、金融、农村、投资、社会体制、民生、行政管理体制等十几项改革要求,但从操作时间上给出了近期和中长期安排。
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近期重点将进行四项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加快就业和收入分配改革、推进民生领域改革。而中远期改革任务,即事关全局与长远的改革重点锁定在财税、农村、金融三个领域。
而从操作细节上看,修改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包括社保基金预算制度在内的财税改革,将成为今年体制改革的三大重要看点。
下放投资核准权限
作为具有“改革”职能的国家发改委,每年都会受国务院委托制定当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上述国家发改委人士表示,相比往年改革意见上报和审议时间(大概每年7月),今年提前了2个月。中央要求发改委尽快出台改革方案,在推出保增长的措施同时,要抓住时机消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意见》第一项改革重点就锁定在我国投资审批体制政策改革上。
本报记者获悉,《意见》明确提出,今年要抓紧出台修订后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最大限度地缩减核准范围,下放核准权限。
作为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破题之举,2004年7月,国家正式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与此同时,《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04年本)》(以下简称《目录》)也于同日公布。
按当时计划,《目录(2004年)》大约每两年调整一次,但此后4年一直未有修改和调整。
实际上,国家发改委已经在今年1月初召开内部会议进行讨论。核心议题即是重新调整《目录(2004年)》的内容。据参与讨论的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修订的初步方向是,将把部分投资项目权限下放给地方,同时把部分投资权“平移”给国务院其他五部门。
其中,将对一般性“社会事业”领域的投资审核权全部下放到地方。
“这种修订有利于扩大地方积极性,减少跑部现象。”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对本报记者分析,如果投资权下放,就能更多地发挥地方和社会的积极性。
而《意见》对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意义定义为,“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激发市场投资活力。”
除修订《目录》、下放投资权外,《意见》也提出投资体制领域中的深层次改革要求,即科学界定政府投资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投资拉动短期看可以解决内需不足,但长期看出现结构性偏差。”和诸多经济学家一样,王小鲁担心,政府投资如果过多锁定在生产领域,会带来产能过剩,扩大了供给矛盾。同时,可能导致对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而不是政府。”界定政府投资的范围,是投资体制改革的关键。而民间不投资的非盈利性、社会又必需的项目,政府要投资;民间要投资的盈利性项目,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政府要退出。
显然决策者已看到上述问题。据悉,《意见》提出,要“加快研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相关政策,带动社会投资”。
其中,《意见》提出要加快出台铁路体制改革方案。
除了修订《目录(2004年)》,调整政府投资权限和范围,《意见》还提出,要制定出台《政府投资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
“出台全国性政府投资条例,有利于规范各级政府投资活动。”上述发改委人士分析,政府投资从项目论证、立项、工程招标、资金管理,到质量跟踪、项目验收、综合评价,再到事后审计和责任追究,需要有一系列规范要求。但目前还没有制定相关的全国性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