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扎堆
与国际巨头一样,国内的一些投资机构已经嗅到了医疗器械领域的爆发式机会。
4月7日,建银国际医疗保健股权投资基金获得发改委的备案批文,正式进入募集阶段。这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医疗保健产业的股权投资基金。
发改委此前采取审核制,共批准了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10支基金。2008年8月之后,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不再批准新的股权投资基金,代之以备案制。建银医疗基金正是第一批备案发行的股权投资基金。
建银医疗基金营销副总监陈春柳向记者表示:“基金募集规模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目前正和几家大型机构在接触,包括国企和民营企业。现在还没有募集完成。”建银医疗基金拟投资制药、医疗器械、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康复保健等五个方向,但医疗器械领域无疑将会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业内人士介绍,医疗器械资金需求量远远小于药品,一个中型医疗器械投资项目大约只需要10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多家机构分担的话,投入量不会很大。最重要的是“医疗器械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短”。
同时,上述人士认为,医用仪器1年内可以通过审核,获得生产许可,而药品审批需要3-5年时间。一家医疗设备公司从无到有,不过5年左右,与投资基金的投资周期大致吻合。而制药企业实现效益,往往要在10年以上。另外,医疗器械企业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也更有利于吸引投资。
因此,除了建银医疗基金之外,很多投资机构都对医疗器械领域青睐有加。启明投资合伙人胡旭波就表示:“目前启明投资在国内两个基金共5.2亿元左右,超过30%的钱会投到这一领域。”
然而众多投资机构也对医疗器械销售表现出一定的担心。鲁成东认为:“与国外的初创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实现价值主要靠销售额。而医疗器械领域很难说依赖产品的独占性,销售手段就变得很关键。”
上述权威人士也指出:“国内有一部分产品很有优势,如监护仪、彩超等。但渠道方面的不透明会给医疗器械市场形成压力。”
不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敬礼曾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指出,2009年将重点加强医疗器械领域的监管力度,近期出台的《医疗器械广告管理办法》等政策也体现出国家规范医疗器械市场的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