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深圳,北京,上海,烟台,大连,杭州,广州,广东,山东,胶东,华北,华东,创投,投资,私募,葳尔资本,葳尔投资,一生伙伴-中国投融资专家|葳尔资本|催生新行业龙头|新行业龙头|催生新行业(葳尔资本,葳尔,中国投融资专家,北方投融资,山东投融资,投融资,股权投资,私募股权)
国产PE创业板唱主角 外资PE遭遇“红筹模式”烦恼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09-8-3

  7月26日,是一个分水岭。

  这一天,中国证监会首次开始受理创业板上市材料,意味着创业板启动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工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守仁对本报表示,“首日申报的108家企业中,仅深圳当地的本土创投机构投资的就占申报的大概3成,但外资机构的肯定比较少。”

  据记者了解,包括红杉中国、智基创投、经维创投、北极光创投等,均没有项目出现在此次108家的企业名单中。

  “我相信一定是内资PE占了一定优势的,至少在数量上是占优势的。” 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爱国称。北极光创投高级副总裁姜皓天亦认为,对于此次申报创业板而言,本土PE肯定是主角。

  在国内十多年的VC/PE发展过程,几乎一直默默无闻的本土投资机构似乎“扬眉吐气”,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正如王守仁所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创业投资都是以本土为主,现在创业板开了,正是培育和发展本土创投机构的好机会。

  事实上,外资PE在中国的投资活动大多采取“两头在外”的“红筹模式”。一直以来,也是外资PE的优势。尽管在理论上也许可行,但短期内,已经设计海外上市架构的公司,要“回归”创业板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难度”。

  对于创业板,外资PE们十分期待。但他们短期内很难具备本土PE的那些核心优势:比如渠道、缺乏熟悉国内上市程序规则人员及与监管审核机构打交道的经验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外管局的142号文事实上将外资PE的人民币投资路径“堵死”。外资基金对某些领域的准入以及报批手续的繁杂,一度也阻碍了他们的投资效率。因为手续报批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拟融资的企业对外资PE甚至“感冒”。

  外资PE们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据说他们曾有游说商务部“外资LP的国民待遇”问题,也在研究“海外架构公司”的上市回归问题,加强熟悉国内上市的人员匹配问题,等等。

  因此说,在创业板,本土PE与外资PE之间的竞赛甚至还不能算真正的开始。

  我们大概是6-10家

  深创投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刘纲这样向记者透露深创投此次在创业板申报材料的企业数量。

  此前的7月26日,中国证监会首次开始受理创业板上市材料。截至当天下午15时,38家保荐机构推荐的共108家企业,向证监会递交了创业板上市申请。

  本土投资机构达晨创投这次申报创业板的企业也有六七家之多。

  “108家企业中,仅深圳当地的本土创投机构就申报了大概三成”,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工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守仁对本报表示,“我对外资的不了解,但外资机构的肯定比较少。”

  反观市场上活跃的外资PE,情况似乎并不是很乐观。

  据记者了解,包括红杉中国、智基创投、经维创投、北极光创投等,均没有项目出现在此次108家的企业名单中。

  “这个名单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拿到,但按照目前资本市场发展的状态来看,我相信一定是内资PE占了一定优势的,至少在数量上是占优势的。” 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爱国称。

  北极光创投高级副总裁姜皓天也认为,对于此次申报创业板而言,本土PE肯定是主角。

  中国创业板十年磨一剑。

  从英、日、韩等国的经验来看,创业板的推出都不同程度地带动了本国创投业的发展,无论对外资PE还是本土PE,都会带来发展机会。

  “我觉得跟本土的比,在创业板和A股这块,他们(外资PE)在政府程序方面有一些劣势。”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兼律师李朝应认为。

  红筹模式的烦恼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外资PE在中国的投资活动大多采取“两头在外”的“红筹模式”。这种模式下,外资PE在境内所投资的企业采用的是境外结构,即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在开曼、维尔京、百慕大等离岸中心设立的壳公司;由壳公司收购境内企业的资产,最终以壳公司的名义实现境外上市的目的。
  
  “红筹模式”的好处在于,成本较低,速度较快,可以避开国内复杂的审批程序。因此,尤其是在2006年十号文出台以前,多数外资PE所投的企业是境外结构。

  该模式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外资PE的项目多数是瞄准境外上市的,因而在创业板的项目储备上“囊中羞涩”。

  北极光创投是其中一例。
 
  姜皓天介绍,仅从创业板的财务要求看,北极光创投有几家企业已经符合条件,但目前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原因之一是,之前所投企业“很多都是境外结构,内资企业很少”。

  那么,境外结构的企业能否转成境内结构,然后到国内创业板或其它板上市?

  北极光投资的一家境外结构的企业目前正在探讨这一路径,但还“没到任何实质性阶段”。

  华亚微电子CEO张飚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华亚微电子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芯片设计的公司;曾获得怡和创投、凯雷、张江汉世纪等的投资,也是“按照美国上市的架构做的”。

  在广盛律师事务所律师卿正科看来,把境外结构重新变成境内结构,从法律上“是可以处理的”,只不过“有点麻烦”。 但从现实角度讲,有人对此并不乐观。

  “因为国内排队嗷嗷待哺要上市的企业还有很多”,智基创投合伙人林霆分析,“所以,政府部门没时间考虑那些已经做了红筹结构的企业回国内上市,这导致很多审批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

  刘纲也认为,“如果是境外架构要转到国内创业板市场这个难度会比较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19家申请创业板上市企业名单出炉 六大行业占主导  2009-7-30
·  创业板筹备火热 创投冷静审视IPO未必是最优通道  2009-7-30
·  创投机构分享创业板IPO盛宴 108家企业中覆盖超50%  2009-7-29
·  深圳创投同业公会副会长王守仁:创业板千家才够规模  2009-7-29
·  银行计划牵手风投联姻瞄准创业板 资源共享盘活资金  2009-7-29
·  创业板申报开闸聚焦9大行业 本土创投终将迎收获期  2009-7-29
·  创业板保荐第一军团探营:粮草充足不缺资源  2009-7-28
·  创业板申报首日108家企业递材料 最快10月底挂牌  2009-7-27